化學需氧量(COD)是指廢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質被化學氧化劑氧化時所需的氧量,以毫克/升的氧為單位。它是目前測量廢水中有機物含量*常用的方法之一。COD分析中常用的氧化劑有高錳酸鉀(錳法CODMn)和重鉻酸鉀(鉻法CODCr)。
是水體中的好氧微生物在一定溫度下將水中有機物分解成無機質,特點是時間內的氧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有機物,*常用的為5日生化需氧量,以BOD5表示,它表示廢水在微生物存在下進行生化降解5日內所需要的氧的數量。
在廢水中加入帶正離子的混凝劑,大量正離子存在于膠體顆粒之間,消除膠體顆粒之間的靜電排斥,使顆粒聚集。這種加入正離子電解質的過程稱為凝聚。常用的凝聚劑有硫酸鋁、硫酸亞鐵、明礬、氯化鐵等。
絮凝是在廢水中加入高分子混凝藥劑,高分子混凝藥劑溶解后,會形成高分子聚合物。這種高聚物的結構是線型結構,線的一端拉著一個微小粒子,另一端拉著另一個微小粒子,在相距較遠兩個粒子之間起著粘結架橋的作用,使得微粒逐漸變大,*終形成大顆粒的絮凝體(俗稱礬花),加速顆粒沉降。常用的絮聚劑有聚丙烯酰胺(PAM)、聚鐵(PE)等。
凝聚與絮凝結合在一起使用的過程為混凝過程。混凝在實驗或工程上被經常應用,如先在水中投加硫酸亞鐵等藥劑,消除膠體粒子之間的靜電排斥,然后再投加聚丙烯酰胺(PAM),使得微粒逐漸變大,形成肉眼可見的礬花,*后產生沉降。
利用多孔固體(如活性炭)或絮體物質(如聚鐵)將廢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吸附在固體或絮體表面或微孔中,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該處理方法稱為吸附處理。吸附對象可以是不溶性固體物質或溶解性物質。吸附處理效率高,出水水質好,常作為廢水深度處理。吸附處理也可引入生化處理單元,以提高生化處理效率(如PACT法)。
從微生物的角度來看,生化池中的污泥是由各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組成的微生物群體。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污泥顆粒,可以看到各種微生物——細菌、霉菌、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如輪蟲、昆蟲幼蟲和蠕蟲等)。
它們形成一條食物鏈,細菌和霉菌可以分解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獲得自己活動所必需的能量,并構建自己。原生動物以細菌和霉菌為食,被后生動物消耗,后生動物也可以直接依靠細菌生活。這種具有降解有機物能力的微生物絮凝土被稱為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除了由微生物組成之外,還含有一些無機物質和吸附在活性污泥上不能再被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即微生物的代謝殘余物)。活性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活性污泥像礬花一樣,具有很大的表面積,因此具有很強的吸附力和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
8、什么叫混合液懸浮固體(MLSS)?
混合液懸浮固體(MLSS)亦稱為污泥濃度,它是指單位體積生化池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單位為毫克/升,用來表征活性污泥濃度。它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兩部分。一般來說SBR生化池內MLSS值控制在2000-4000mg/L左右為宜。
混合液揮發性懸浮固體(MLVSS)是指單位體積生化池混合液所含干污泥中可揮發性物質的重量,單位也是毫克/升,由于它不包括活性污泥中的無機物,因此能較確切地代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數量。
溶解氧(DO)表示水中氧的溶解量,單位用mg/L表示。不同的生化處理方法對溶解氧有不同的要求。在兼氧生化過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一般在0.2-2.0mg/L之間,而在SBR好氧生化過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一般在2.0-8.0mg/L之間。因此,兼氧池操作時曝氣量小,曝氣時間短;SBR好氧池操作時,曝氣量和曝氣時間要大得多,我們使用接觸氧化,溶解氧控制在2.0-4.0mg/L。
富營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發生在淡水中,由于水中氮、磷、鉀含量過高,藻類突然過度增殖。富營養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氮、磷、鉀等元素排入流速慢、更新周期長的地表水體,使藻類等水生生物大量生長繁殖,有機物產生的速度遠遠超過消耗速度,水中有機物的積累破壞了水生態平衡。
12、什么是污水處理菌種?
污水處理細菌來自大自然。通過人工實驗篩選出大量的各種污水細菌,然后經過一系列馴化培養,獲得了耐鹽、耐沖擊、穩定性強的污水處理細菌((例如甘度復合菌種、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等)。該菌株負責修復生命,產生河流有機污染,符合無毒、無污染、無二次污染、對人體無害的原則。可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鹽、色度、異味、有毒物質、組合污染物等。通過污水處理工藝前端的預處理,再經過生化厭氧和好氧階段,可有效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觀點。本站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